
<div style='font-size: 16px!important;line-height: 28px!important;text-align: justify;color: #777!important;'>■ 当代职工</div><div style='font-size: 22px!important;line-height: 34px!important;text-align: justify!important;color: #000!important'>通信塔上的青春守护者</div><div style='font-size: 14px!important;line-height: 22px!important;text-align: left!important;color: #777!important;margin-top: 20px;'>甘肃工人报  2025-03-04</div><div><img id='paperImg' style='max-width: 100%;height: auto' src='//img.founderfx.cn/epaper/202503/04/14e3b18f78ce4de8863584eb4ee36b44/2.jpg' alt='' class='page-img'/></div><p>□本报记者 茹佳佳</p><p>黄河岸边,一座座高大的通信铁塔像无声的守护者,默默支撑着城市的通信网络。在这些铁塔之间,有一群通信守护者,他们用技术连接世界,用责任守护万家。何可就是其中一员,作为一名“00后”年轻职工,他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通信人的成长与坚守。</p><p>2020年,年仅20岁的何可进入甘肃铁塔公司工作。初来乍到,他面对的是一片未知的领域。通信应急保障,这项需要24小时值守、时刻准备应对突发情况的职业,起初让他感到枯燥与无力。“每天的工作内容繁杂且琐碎,从基站巡检到故障排查,从设备维护到应急响应,每一项任务都需要极高的专注力和耐心。”基站巡检表上密密麻麻的设备参数、突发的应急任务,让这个“技术小白”倍感压力。“第一次跟着师傅爬铁塔,30米高的基站,站在上面腿都在打颤。”何可坦言。</p><p>然而,在不断的挑战中,何可逐渐认识到了这份工作的使命感。他回忆起第一次独立处理故障时的情景:那天深夜,管辖区域基站突发故障,何可接到通知后立即赶往现场。经过仔细排查,他发现是电源模块出现了问题。虽然心里有些紧张,但他还是按照师傅教的方法一步步操作,最终成功修复了故障。当他听到师傅的肯定时,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我能行!”那一刻,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也坚定了自己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p><p>积石山县6.2级地震发生后,何可作为首批通信保障队员挺进灾区。余震频发的盘山公路上,工程车在大雪中颠簸前行。“距离震中20公里时,车载导航信号全断,我们靠纸质地图摸黑前进。”何可描述着当时的场景。在损毁严重的柳沟乡,何可团队遭遇双重挑战:光缆断裂导致传输中断,供电线路瘫痪使得备用电池即将耗尽。“我们用卫星电话建立临时指挥部,调来油机发电,同时采用微波传输补盲。”连续作战30小时后,当第一位村民用恢复信号的手机哭着喊出“我们平安”时,何可正蜷缩在工程车后座啃着冷硬的馒头。“那一刻,嚼着馒头都是甜的。”</p><p>随着5G建设加速,何可亲历了通信行业从“人海战术”到“智慧运维”的蜕变。他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智能运维平台:所有铁塔的运行状态在这里实时可见,AI算法能提前48小时预警设备隐患。“过去处理一起普通故障要跑3趟现场,现在70%的问题远程就能解决。”</p><p>当被问及何以坚守这份艰苦的职业时,何可指向窗外灯火通明的城区:“你看那些写字楼里的加班族、医院走廊里等消息的家属、学校门口接孩子的家长——他们能随时拨通电话的背后,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p><p>据甘肃铁塔公司统计,近三年来,省内通信基站平均故障处理时长从4.8小时压缩至1.2小时,应急通信保障响应速度提升60%。在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何可”在无人知晓的深夜攀爬铁塔、在暴风雪中抢修线路的身影。在何可看来,通信行业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每一次故障的排除,每一次通信的恢复,都是对千家万户的承诺。他说:“每当看到村民们通过我们的努力与亲人取得联系时,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