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查看本期全部内容
<div style='font-size: 22px!important;line-height: 34px!important;text-align: justify!important;color: #000!important'>虞城返乡创业潮涌,“家门口”产业托起乡村振兴梦</div><div style='font-size: 14px!important;line-height: 22px!important;text-align: left!important;color: #777!important;margin-top: 20px;'>商丘日报云阅读&nbsp&nbsp本报融媒体记者 刘建谠 通讯员 贾震&nbsp&nbsp2025-11-29</div><div><img id='paperImg' style='max-width: 100%;height: auto' src='//img.founderfx.cn/epaper/202511/29/26394074fd004abf8f9b9f571c7a4207/2.jpg' alt='' class='page-img'/></div><div style='font-size: 14px!important;line-height: 22px!important;text-align: center!important;color: #777!important;'><img src='//img.founderfx.cn/epaper/202511/29/26394074fd004abf8f9b9f571c7a4207/02/1129_2e_s.jpg'style='display: block!important;margin: auto!important;max-width: 100%!important;'/> 村民正在将装箱的花洒洁具产品装车外运。 贾震 摄</div><p> “以前,俺在外地经商;3年前,俺在一次返乡走亲戚时,眼看着村里发展得这么好,交通又这么方便,就动了回来创业的心思。”11月28日,虞城县镇里堌乡常洼村村民王向阳说,“乡里帮了俺不少忙,这荠菜加工车间都是乡政府帮俺租下来的,包装车间是俺新建的,工人们在这加工荠菜,我与种植户签订了荠菜、甜玉米收购合同,实现了荠菜与甜玉米错时加工。”</p><p> 近年来,虞城县突出特色产业,聚集各方资源,积极引导村民抱团发展,持续壮大花洒生产、荠菜种植加工、服装加工、五金工量具加工等产业,一批新型农民在这几个产业链上实现从“家门口就业”到“家门口创业”的转变。</p><p> 返乡青年勇逐梦 投身车间创业路</p><p> 在镇里堌乡枣子营村的花洒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有的忙着组装花洒,有的忙着装箱,20台机器有条不紊运转着,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p><p> “俺在小刘创办的车间里务工,既能照顾老人和小孩,还不耽误挣钱,这日子是越过越有劲啊!”正在花洒生产车间务工的村民马建厂高兴地说。</p><p> 马建厂口中的“小刘”,是镇里堌乡枣子营村返乡创业者刘锋。</p><p> 刘锋自2005年大学毕业后,到浙江省余姚市一家卫浴公司务工,因为头脑灵活,很快掌握了技术并积攒了市场人脉。2010年,他和朋友在商丘市建立了圣诗顿洁具卫浴车间。2015年5月,刘锋返乡创立了圣诗顿卫浴洁具公司,由于技术过硬、质量有保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年销售额800万余元。</p><p> 如今,刘锋返乡带动了80余名村民实现不出远门就可务工挣钱的梦想。其间,枣子营村“两委”人员还多次和刘锋一起外出跑项目、找销路,一边自费到附近周边县(市、区)学习花洒等产品生产情况,一边与销售员学习抖音等平台销售方式,从“门外汉”成为了“行家里手”。</p><p> 2025年前三季度,枣子营村圣诗顿卫浴洁具公司花洒生产车间收益达1500万元。</p><p> 深耕荠菜产业链 争当时代新农民</p><p> 在镇里堌乡常洼村荠菜加工车间里,浸泡、清洗、漂烫、冷却、分拣、速冻……一条现代化的速冻荠菜加工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p><p> “俺在这务工就是好,离家还近。”常洼村村民周三妮笑着说。</p><p> 在虞城县,过去是冬小麦与夏玉米轮作的种植模式。为增加村民种植收益,虞城县20多个乡(镇)引导村民通过玉米收获后、小麦种植前的2个月时间,增加一茬荠菜种植,实现既不“与粮争地”,又能带动农业增效、村民增收。如今,在镇里堌乡、李老家乡、利民镇等乡镇,荠菜种植、加工、仓储、销售、物流运输等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p><p> 为向土地要收益,镇里堌乡等乡镇负责人看准了蔬菜市场前景,多次外出考察学习,确立了“发展特色蔬菜种植、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思路。多年来,虞城县还通过招商引资,建立了荠菜、甜玉米、大豆等加工车间,走出了一条现代产业发展之路,实现了农业快速增效、村民就业增收,真正让荠菜、甜玉米等特色产业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p><p> “俺村很多村民都在种植荠菜,荠菜收获后,根本不愁卖,直接被荠菜加工车间收购了。”常洼村党支部书记周秋科说,“由于荠菜等蔬菜需求量大、生长周期短,小麦收割后种植甜玉米,甜玉米收割后再种植荠菜或菠菜,改变了传统小麦、玉米轮作的模式,实现了小麦、甜玉米、菠菜或荠菜‘一年三熟’的模式。”</p><p> 在常洼村荠菜加工车间,车间负责人王向阳正在查看工人加工荠菜的情况。“村里有180余户荠菜种植大户,种植面积从5亩增加至200余亩。荠菜的种植、加工,带动了许多村民加入到这一产业中来。”周秋科说。</p><p> 村民周兴春是常洼村的一名脱贫户,种植了8亩荠菜。“去年,荠菜市场行情好,亩产2000公斤以上,8亩荠菜总收成在3万余元。”周兴春说。</p><p> 荠菜的保鲜和深加工,也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课题。冻荠菜是荠菜深加工的一种形式,收获后的荠菜被制成“真空低温冻荠菜”,直接进入省内外各大超市,实现荠菜产品多元供应。</p><p> 2024年,虞城县荠菜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年产量达27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44亿元。种植的荠菜不仅在河南省内外销售,还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这也使得王向阳等返乡创业人员的信心越来越足:“荠菜市场很大,俺扩建的荠菜加工车间,推进了荠菜深加工产业,这样还能给村民们带来更多收益呢!”</p><p> 激发村民潜能 争当致富先锋</p><p> 在谷熟镇大王楼村,干净整洁的村路两旁栽着绿化树,环卫工人在清扫垃圾。“近几年,村里先后为脱贫户提供了多种就业渠道,有产业支持的,有转移就业的,还有打扫卫生的公益性岗位。”虞城县城市管理局驻大王楼村第一书记刘绪广说。</p><p> 大王楼村新修了柏油路,新建了服装加工车间、蔬菜大棚和养殖棚(圈)等,让共同富裕的“新芽”茁壮成长。</p><p> “以前,村里缺技术,靠着仅有的几亩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俺能在服装车间里务工,每月能领到2400多元,活也不重。”该村一名村民说。</p><p> 在刘绪广的帮助下,大王楼村村民赵志强在虞城县一所学校当起了司机,妻子也在产业车间里务工,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p><p> “俺一定好好干!”赵志强坚定地说,“刘书记对俺家帮助那么大,现在又有了新工作,真好。”</p><p> 为了让村民们过上幸福生活,虞城县还推行了“居家灵活就业”模式。辛迪纺织有限公司、双建工量具有限公司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设立了分散加工点,为村民提供技术和原材料,并采取多劳多得的方式,激发了村民干活热情,先后带动了510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p><p> 打造多元产业 因人设岗促增收</p><p> “十里画廊”生态产业园、510平方米的五金工量具产业车间、150亩蔬菜种植基地……如今,为带动村民致富,稍岗镇韦店集村把产业设在了村里。“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在村里都能找到工作。”韦店集村党支部书记杜爱华说。</p><p> 发挥优势,利用资源,韦店集村围绕河道发展经济,打造了“十里画廊”生态产业园,先后流转了3000亩土地,吸收村民以苗木、土地、河滩等资产入股,并参与分红;治理了10公里河道,栽培各类观赏苗木50万株,带动了1500多名村民就业;同时,河道旁的光伏发电站已并网发电,年发电量达38万度,年收益在12万元以上。</p><p> 虞城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农业产业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李老家乡唐楼村,远远望去,一排10多栋日光温室大棚煞是壮观。在温室大棚内,村民李振平正忙着手中的活计。</p><p> 2024年,唐楼村“两委”人员多方想办法,让在外务工的李振平返乡承包了村里的大棚,种起了草莓。最初,李振平种植了3座草莓大棚。如今,他已发展至10座大棚。</p><p> 围绕农业优势,虞城县积极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发展了速生蔬菜种植,完善了蔬菜冷链物流网络,通过土地流转、车间用工等先后带动了6000多名村民就业。同时,重点发展蛋鸡、肉鸡、肉鸭等养殖,禽类存栏突破100万只,带动了村民们增收。</p>
查看本期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