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查看本期全部内容
<div style='font-size: 22px!important;line-height: 34px!important;text-align: justify!important;color: #000!important'>时空经纬间的精神图谱</div><div style='font-size: 16px!important;line-height: 28px!important;text-align: justify;color: #777!important;margin-top: 20px;'>——评张存元《风物抒怀》中的历史回望与生命咏叹</div><div style='font-size: 14px!important;line-height: 22px!important;text-align: left!important;color: #777!important;margin-top: 20px;'>商丘日报云阅读&nbsp&nbsp□陈德民&nbsp&nbsp2025-11-28</div><div><img id='paperImg' style='max-width: 100%;height: auto' src='//img.founderfx.cn/epaper/202511/28/aaf66e2f77d64c019f1a0d677c330698/6.jpg' alt='' class='page-img'/></div><p> 张存元先生的《风物抒怀》是一部以脚步丈量世界、以笔墨镌刻时代的厚重之作。这部融合诗词与散文的双卷本著作,如同一幅跨越半个世纪的时空长卷,在历史烟云与山河岁月的交织中,构建起独特的抒情坐标系。全书以“物”为载体,以“怀”为灵魂,在革命记忆、异域风情、文化沉思与生命体验的多重变奏中,奏响了一曲深沉而辽阔的精神交响。</p><p> 双线交织的时空叙事:革命记忆与全球视野的对话</p><p> 诗词卷开篇的《七律·瞻仰列宁墓》《七绝·登巴黎埃菲尔铁塔》等20世纪60年代留法时期的作品,奠定了全书双重叙事基调:一面是革命基因的赓续——“导师安枕水晶椁,神态冥思梦幻中”(《瞻仰列宁墓》),将青年学子的赤诚与共产主义信仰熔铸于红场肃穆的图景;另一面是文明对话的开启——“俯瞰巴黎天地小,只缘身处塔峰巅”(《登巴黎埃菲尔铁塔》),以东方视角凝视西方现代性象征。这种双重视域在《任职商丘地区供销社主任回眸》等散文中深化为改革实践者的现实关怀,又在《走进剑桥大学》《意大利桥城漫笔》等篇目中升华为文明互鉴的哲思。时空的经纬在此紧密编织,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本土经验与全球观察形成复调共鸣。</p><p> 物象承载的精神密码:从历史遗存到文化符号</p><p> 张存元笔下的“风物”绝非客观景致,而是精神解码的密钥。革命遗址成为信仰的图腾:遵义会议旧址是“红船易舵人”的转折点(《七律·遵义会议旧址感怀》),泸定铁索凝结着“舍身铺路夺雄关”的血性(《七律·行走泸定桥》)。文化地标则被赋予文明反思的重量:巴黎圣母院大火被慨叹为“浓烟滚滚来天半,举世明珠毁瞬间”(《七绝·闻巴黎圣母院遭遇大火》),圆明园流落枫丹白露宫的文物则刺痛“昔年国耻铭心上”的民族神经(《七绝·参观枫丹白露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器物书写的隐喻性——巴黎公社墙的弹痕诉说着公社战士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景德街牌楼见证古建筑的劫难,而雷峰塔的重光(《西湖雷峰塔的前世今生》)更昭示“塔无魂则亡”的文化觉醒。这些物象在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中,成为文明记忆的活化石。</p><p> 隐蔽战场的星辰图谱:无名者的精神纪念碑</p><p> 散文卷中《丹心素裹 功德流芳》《“谍海才女”关露的悲苦人生》等篇构成隐秘而璀璨的英雄星系。张存元以史家笔法钩沉沈安娜“十载刀尖度日月”的潜伏生涯,更以诗人悲悯体察关露“蒙垢半生为汉奸”的世纪沉冤(《咏中共情报员关露》)。不同于传统英雄史诗的宏大叙事,他将镜头对准情报战线上的“微弱星火”:张露萍就义前“红宝石戒指”与“浅咖啡色薄呢裙”的细节(《谒张露萍烈士墓》),关露狱中默写“春天里”歌词的孤影,无不揭示信仰在至暗时刻的光芒。这些被历史尘埃遮蔽的身影,在作者笔下重获纪念碑式的庄严。</p><p> 文体互文的诗意建构:律诗筋骨与散文气韵</p><p> 本书的独特魅力在于诗词与散文的互文性表达。七律《谒日本岚山周恩来诗碑》中“日本尊崇周总理,遗篇勒石立岚山”的凝练,在随笔《寻找周恩来总理诗碑记》中延展为跨越国界的文化寻根之旅;《虞美人·纪念香港回归》的词牌韵律与《台北孙中山纪念馆印象》的空间叙事形成时空回响。更见功力的是古典诗学的化用——林黛玉教香菱“不以词害意”的创作观(《读林黛玉教香菱学格律诗》),恰是作者“求正容变”诗词理念的注解:其诗作既严守“二萧”韵部规范(《睢阳学舍书怀》),又以“圆”字破韵实现“团圆”意象的升华。这种文体交融的复调书写,使历史记忆在诗性维度获得永恒。诚然,若以文学史的标尺衡量,作品在艺术层面尚有提升空间。比如,部分篇章存在“史胜于文”的失衡。如《任职商丘地区供销社主任回眸》中对供销社改制政策的详尽罗列,稍减散文应有的气韵流动;《留法五十周年回眸》中“牢记先驱留法苦”的直抒,较之《在巴黎留学的日子里》对黄镇大使“润物无声的教化”的细腻白描,艺术感染力稍逊。但瑕不掩瑜,《风物抒怀》终非简单的游记或怀旧录,而是一部以生命勘测历史经纬的精神志书。当八旬老者手抚泸定桥铁索吟出“不忘担当勇向前”(《行走泸定桥记》),当供销社改革的亲历者剖解“天时地利人和”的时代密码,我们看到的是一位革命者与建设者的双重自白,更是一个知识分子对文明根脉的坚守。书中“身土不二”的韩国消费理念(《韩国人“身土不二”的理念》)与庄子“曳尾涂中”的淡泊(《淡泊人生的庄子》)形成的奇妙互文,揭示作者最深层的文化自觉:在全球化浪潮中守护精神原乡,于历史嬗变中锚定价值坐标。这卷用脚丈量、用心镌刻、用血温热的生命图谱,体现了作者的史家情怀,终将风物凝成史诗,让抒怀化作长歌。</p><p>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南京远东书局总编)</p>
查看本期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