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查看本期全部内容
<div style='font-size: 22px!important;line-height: 34px!important;text-align: justify!important;color: #000!important'>在乡土中寻找不灭的乡魂</div><div style='font-size: 16px!important;line-height: 28px!important;text-align: justify;color: #777!important;margin-top: 20px;'>——评杨朝卿小说集《乡魂》</div><div style='font-size: 14px!important;line-height: 22px!important;text-align: left!important;color: #777!important;margin-top: 20px;'>商丘日报云阅读&nbsp&nbsp□刘高杰&nbsp&nbsp2025-11-28</div><div><img id='paperImg' style='max-width: 100%;height: auto' src='//img.founderfx.cn/epaper/202511/28/aaf66e2f77d64c019f1a0d677c330698/5.jpg' alt='' class='page-img'/></div><p> 我曾想,当我们谈论乡土,我们应当谈论什么?是记忆中的麦田、村头处的老树,还是素日里一口熟悉的乡音?在杨朝卿的笔下,乡土远不止于此。它不仅是一部厚重的史书、一曲深情的挽歌,更是一处当下人安放灵魂的精神家园。《乡魂》这部小说集,正是他为我们这个急速变迁的时代精心绘制的一幅记忆剪影。</p><p> 通读全书,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p><p> 第一,这是一部“为小人物立传,为旧时代存照”的良心之作。杨朝卿将他的笔触,深情而执着地对准了中原大地上最普通的农民。他们不是历史书上的宏大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的个体。书中有开小酒馆的老者,有卖凉皮的女孩,有普通却坚韧的农村妇女,有曾经浴血奋战最后功成身退的战时英雄。这些人物仿佛就从我们身边走来,他们的欢笑与泪水、希望与失落,共同构成了中国乡村最真实、最动人的底色。作者正是在为这些沉默的大多数立传,为他们即将随风飘散的记忆以文学的形式立传。</p><p> 第二,这是一次“用方言叙事,以细节传神”的文学坚守。《乡魂》的语言都带着一股扑面而来的泥土芬芳,杨朝卿娴熟地运用方言土语,不是作为点缀,而是作为叙事的内核。那些生动活泼的俚语、贴切形象的比喻,让故事人物瞬间“活”了起来。更重要的是,他对乡村生活细节的捕捉,堪称精准传神。无论是农村的习俗,还是人物间的闲谈;无论是生活的艰辛,还是战争的惨烈,他都描摹得一丝不苟。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构建了一个可信、可感、可触摸的文学世界,让我们得以真正“走进”那片土地,而不是仅仅“观看”它。</p><p> 第三,这是一种“在回望中前行,于乡愁中升华”的深刻思考。《乡魂》的魅力,绝不仅仅是怀旧。如果我们只读到怀旧,那就低估了这本书的价值。在深情的回望背后,蕴含着作者对乡村命运深刻的观察与思考。他看到了城市化浪潮下乡村的空心化,看到了传统伦理与现代观念的激烈碰撞,也看到了故土正在变得面目模糊。因此,书中的乡愁,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更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寻根”与“追问”。他在问我们,也问这个时代:当古老的村庄渐渐远去,我们该如何安放自己的乡魂?我们精神的根,又将扎向何处?</p><p> 杨朝卿的《乡魂》,就像一位沉默而坚定的守望者,站在时代的路口,为我们守护着一段即将封存的记忆。他让我们明白,乡土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化血脉、一种精神归宿。</p><p> 阅读《乡魂》,是一次心灵的返乡之旅。它或许会带来一丝感伤,但更多的是给予我们力量——那是一种认清来路、从而更坚定走向前方的力量。感谢杨朝卿,用他的文字,留住了这片土地上不灭的乡魂。</p>
查看本期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