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font-size: 16px!important;line-height: 28px!important;text-align: justify;color: #777!important;'>杰说家教</div><div style='font-size: 22px!important;line-height: 34px!important;text-align: justify!important;color: #000!important'>让体育锻造意志之“钢”</div><div style='font-size: 14px!important;line-height: 22px!important;text-align: left!important;color: #777!important;margin-top: 20px;'>商丘日报云阅读  本栏主笔:邵超杰  2025-11-28</div><div><img id='paperImg' style='max-width: 100%;height: auto' src='//img.founderfx.cn/epaper/202511/28/aaf66e2f77d64c019f1a0d677c330698/4.jpg' alt='' class='page-img'/></div><p> 本期话题:11月19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了《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文件要求“积极推进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还提出,除了要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优良率外,还要显著提升“毕业生运动习惯养成率”。这要的不仅是中小学生漂亮的体育成绩单,还有一生受益的运动习惯。</p><p> 11月22日,《中国教育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让青少年体质强健起来》,文章指出,我们要站在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健康基石的高度看待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深刻认识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摆在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p><p> 杰说家教:教育部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昭示着体育教育的理念变了——体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制造竞技场上的优胜者,而是培育热爱生命、珍视健康的人,锻造能伴随青少年穿越人生风雨的意志之“钢”。</p><p> 这意志之“钢”,是体育场上不停奔跑的身影,是运动场上挑战自我的酣畅淋漓。笔者近日读《大唐兴亡300年》,里面讲到一个细节,说的是秦王李世民率部征剿王世充,有次带10多个护卫观察地形时,陷于王世充数百游骑的重围。兵力悬殊,生死一线。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最是考验灵魂的成色。这种时候拼的是胆量,俄国著名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里将胆量誉为“促使人们在精神上战胜危险的一种可贵的力量”,是让武器真正锋利、发出寒光的“钢”。李世民彼时所仰仗的,正是这种于绝境中淬炼出的胆量——它首先战胜的是内心的恐惧,而后方能图谋破敌。这种胆量,这份沉毅,便是意志之“钢”最璀璨的闪现。</p><p> 近日笔者到夏邑县金桥小学采访,看到的大课间景象令人振奋:冬阳沐浴下,五百多名学生齐刷刷地跃动于绳影之中,脸上绽放着自信的微笑。该校校长孟献伟说,通过不停地锻炼,孩子们的饭量增加了,脸上透着健康的光泽。刚开始跳绳时,很多孩子只能跳十几个,后来轻松过百。这个过程中,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肺活量和协调性,更是对“坚持”二字的切身体会。孩子们用汗水证明了一个道理:“我能行!”这种战胜畏难情绪、突破自我极限后建立的自信,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p><p> 然而,在市里一所中学的家长群里,几名家长不约而同地给体育老师请假,有的说“孩子脚扭伤了不能上体育课”,有的说“孩子身体不适,这两天别上体育课行吗”,请假可能有真实的原因,却也折射出在部分家长过度呵护下,孩子失去了面对“不适”挑战自我的良机。</p><p> “让青少年体质强健起来”,这呼唤背后,是“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健康基石”的远见。一个民族的脊梁,不能仅靠知识堆砌,更应由强健的体魄与刚毅的魂魄共同支撑。家长们应从李世民阵前的临危不乱,看到锤炼每一个孩子胆量的战略深意,更应从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里,主动为孩子的精神世界锻造这不可或缺的意志之“钢”。</p><p> 《杰说家教》栏目垂询电话:0370-2616006</p><p> 手机:13849660198(微信同号),欢迎网友提供话题,参与互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