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font-size: 22px!important;line-height: 34px!important;text-align: justify!important;color: #000!important'>从时间保障到人才培养</div><div style='font-size: 16px!important;line-height: 28px!important;text-align: justify;color: #777!important;margin-top: 20px;'>——专家解读《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的新意和亮点</div><div style='font-size: 14px!important;line-height: 22px!important;text-align: left!important;color: #777!important;margin-top: 20px;'>来宾日报  2025-11-25</div><div><img id='paperImg' style='max-width: 100%;height: auto' src='//img.founderfx.cn/epaper/202511/24/b5dbccf50d744bf4aedebc4b6f861819/4.jpg' alt='' class='page-img'/></div><p> 据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电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20条具体举措,从明确中小学生每日体育活动时间、构建学校体育竞赛体系,到畅通体育人才成长通道、建设国家级示范校,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专家表示,这些举措不仅在政策设计上体现了创新和力度,也为体教融合与体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明确路径。</p><p> 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昕表示,《意见》是对之前有关体教融合、健康中国建设的一系列高位政策的延伸和细化,并结合新时代提出了一些更高标准的目标,有很多新意。</p><p> 强化“2小时”政策目标,充分保障体育时间</p><p> 此前,《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等文件已提出全面推行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这次的《意见》进一步将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全面高质量落实作为阶段性目标明确下来。</p><p> “之前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到后来提出校内校外加起来不少于两小时,现在提出到2027年落实综合活动时间不少于两小时,是逐步的层层递进,对于解决目前学生在校时间运动不足的问题,有了更加精准的干预。”刘昕说。</p><p> 体育竞赛体系勾勒学校体育新样态</p><p> 刘昕指出:“《意见》提出构建‘定位清晰、层级分明、衔接有序、优质高效’的体育竞赛体系,明确了‘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周周有比赛’的校内竞赛体系。如果能够落实,将为学校体育发展勾勒出生机勃勃的新样态。”</p><p> 她解释说,竞赛对青少年最有吸引力,具有丰富的教育元素。学生可在复杂竞赛场景中运用运动技能,发现运动乐趣,同时竞赛是选拔后备人才的重要平台。“人人有、班班有、周周有的竞赛体系建立后,将形成全新校园体育生态,这本身就是创意十足的新提法。”</p><p> 刘昕指出,这种体系可对大单元教学、大课间活动及校园体育文化营造带来深刻变革。竞赛如同经纬线,把课内教学、课外活动和体育文化环境串联,通过“穿针引线”实现校内外资源融通。校际及区域竞赛以金字塔结构搭建,可带动区域发展并产生示范与社会辐射效应。</p><p> 畅通育人通道——体育人才培养机制的新突破</p><p> 刘昕表示,《意见》中提出的“纵向畅通、横向融通、能出能进、转换便捷、规范有序”的体育人才培养机制,是切中当前现实问题的一项关键举措。</p><p> 她介绍,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国示范性特色学校创建的通知》,计划创建体育健康类学校9000所。结合《意见》,她认为,要用好这9000所示范校的引领效应,通过体教融合,特色校和传统校的整合,让后备人才培养有聚焦的平台。</p><p> 她表示,这一机制不仅强调体校与中小学之间的横向融通,也明确提出了学生在各级教育体系中“能出能进、转换便捷”,这为体校长期面临的生源不足问题提供了政策支撑。</p><p> 在高校招生方面,刘昕认为,《意见》虽没有打破现有高考体制,但为高水平运动员提供了更清晰的引流机制和成长通道。“近年高水平运动员招生门槛确实提高了,但这是对‘双高’学生(既有文化课能力又具备运动技能的学生)的标准化要求,这有助于保障招生的公平性和培养的质量。”她指出,对于文化课成绩达标的学生,可以选择综合大学非体育专业;对于文化课成绩尚不足的学生,则可以进入体育类专业。这种安排不仅保障了学生的学业发展,也使高水平运动员培养路径更具可持续性。</p><p> 刘昕强调,这一系列政策的落地,将极大提升青少年体育人才选拔和培养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基础教育阶段普及性竞赛和技能训练的提升,会让整体运动能力水平提高,长远来看,高水平运动员的门槛看似很高,但将随着整体水平提升而逐渐适应。通过单招严格审核运动资质,保障招生健康,同时把学生引向更匹配的专业通道,这对人才选拔和培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机制。”</p><p> 原河北师大教授、国家健康科普专家赵焕彬表示,《意见》在高校招生上对体育人才给予倾斜,但非简单降低文化课门槛,而是系统化优化,旨在畅通人才成长通道:拓宽入口、打通路径、精准培养,使学生成为既懂体育又精通其他领域的复合型人才。</p><p> 《意见》落实需多方协同、因地制宜</p><p> 首都体育学院原副校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分会副主任委员王凯珍强调,《意见》落实要特别关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要把体育教育放到重中之重的地位,重点关注孩子们的体育兴趣培养、基本运动技能学习,让他们从小就爱上体育、掌握1—2项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技能。</p><p> 北京咏怀体育研究院院长王兵认为,落实需要多维协同,各级政府和学校要深入研究政策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配套方案;需要因地制宜、分层分类推进,短期补齐基础短板,中期提升质量,长期实现制度化、常态化、系统化。同时,强化跨部门协同,发挥教育、体育、卫生健康等部门及高校、科研机构合力,鼓励条件优越、改革意识强的地区先行先试,建设国家级示范性学校,为全国提供可推广经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