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查看本期全部内容
<div style='font-size: 22px!important;line-height: 34px!important;text-align: justify!important;color: #000!important'>溯文明之源 论夏代之光</div><div style='font-size: 16px!important;line-height: 28px!important;text-align: justify;color: #777!important;margin-top: 20px;'>——2025夏文化论坛专家淮阳解码古夏文明基因</div><div style='font-size: 14px!important;line-height: 22px!important;text-align: left!important;color: #777!important;margin-top: 20px;'>周口日报&nbsp&nbsp2025-11-24</div><div><img id='paperImg' style='max-width: 100%;height: auto' src='//img.founderfx.cn/epaper/202511/24/37ac27497e9c4396b6d95cab6100b531/3.jpg' alt='' class='page-img'/></div><p> 核心提示</p><p> 周口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老子文化、伏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夏文化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区域。11月22日,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周口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的2025夏文化论坛在周口淮阳举行,共同推动夏文化研究阐释、传承弘扬。</p><p> 本届论坛以“夷夏东西”考古学研究为主题,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的相关负责同志,以及河南省文物单位、国内高校、考古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齐聚淮阳,总结夏文化研究成果,深化对夏文化的认识,加强对夏王朝的全面研究,促进夏文化传播和展示。</p><p> </p><p> 周口夏早期历史文化璀璨夺目</p><p>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巍</p><p> □记者 侯俊豫</p><p> “河南是夏文化研究最独特的地方。豫东地区的周口通过考古发掘,平粮台古城遗址、时庄遗址、刘庄遗址等出土的大量龙山时期文物证明,夏早期文化已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周口这些重大考古发现已成为夏文化研究和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力量。”11月22日,在2025夏文化论坛学术交流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巍接受采访时如是说。</p><p> 王巍表示,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是夏王朝先民的主要活动区域,也是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河南的地理环境适宜发展农业和定居生活,为夏文化的兴起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大量文献记载将夏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域指向河南。河南地区夏文化时期的考古遗址众多,如二里头遗址、八里桥遗址、王城岗遗址、瓦店遗址等。</p><p> 王巍指出,周口作为探索夏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关键区域,长期流传着“太康失国”“后羿代夏”等传说。平粮台古城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工作始于1979年,近年又进行了大规模发掘。遗址中发现的龙山时期正方形城址,南城门东西两侧设有门卫房,门道下方铺设有陶水管道,构成了一定规模的排水系统。城址中还发现了中国年代最早的双轮车车辙、“中轴线”城市规划布局、较高级别的房屋建筑以及宗教活动遗迹等,已具备早期城市的基本要素。平粮台古城遗址是龙山时期中原地区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的标志,是夏王朝产生的前导和基础,也是先夏文化起源研究的重要支点,属于中华文明起源时期的重要遗存,具有重大学术价值。</p><p> 时庄遗址发现的夏代仓储遗存,是我国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粮仓城邑,为研究我国古代国家粮食储备、统一管理和可能存在的贡赋制度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这些遗址的考古发掘,为揭示豫东地区龙山文化和夏文化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实物依据。</p><p> 王巍进一步表示,发掘工作证实,平粮台古城遗址内有先民居住,但墓葬较为罕见。人有生必有死,这些先民的墓葬究竟在何处,值得深入探究。此外,在生产力较为落后的夏早期,粮食尤为宝贵。时庄遗址这样一座夏代粮仓城邑,绝不会孤立存在,附近应当有高等级的城邑以及与之相关的先民生产和生活区域。这些疑问都需要在周边区域开展进一步发掘与研究,努力以更多、更扎实的考古成果,为夏文化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作出更大贡献。</p><p> </p><p> 平粮台的象首纹物证河南简称“豫”的历史根源</p><p> ——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博士生导师王青</p><p> □记者 侯俊豫</p><p> “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了一件刻纹小陶钵,陶钵外壁的饰纹左右对称,初步认定为一个大象头部的侧视形象。该遗址象首纹的出现,可以说是河南简称‘豫’历史根源的有力物证。”11月22日,在2025夏文化论坛学术交流期间,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博士生导师王青接受采访时说。</p><p> 王青表示,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是中原地区重要的史前遗址,一直受到学界广泛关注。近年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出土遗存以龙山文化为主。在一座龙山时期房址的室外堆积中,出土了一件刻纹小陶钵,口径14.2厘米,高6厘米,为粗泥浅红褐陶,斜收腹,平底,外壁刻画有兽面纹。</p><p> 王青指出,该兽面纹可分为三部分,中间为一个类似瓶状器物的正视图,左右两侧则各有一个相向布置的侧视兽面形象。其中,左侧兽面保存基本完整,右侧兽面残损过半。经观察和比较分析,初步判断左侧兽面为一个大象头部的侧视形象,其额头、眼部、口部、长鼻和长牙等部位基本完备,外围上下多为装饰性的卷云线条。根据左右对称的原则,可将该兽面纹饰复原至右侧,整体大致可视为两个象头在中央瓶状物两侧对称排列,中央瓶状物呈圆口、长颈、深直腹、平底的形制。这个陶钵可能为当时人们祭祀大象神灵所用的献祭品。</p><p> 王青说,研究表明,黄淮平原在大汶口—龙山时期自然环境较为湿热,湿地广泛分布,适宜大象生存,豫东个别地点发现的大汶口晚期象牙或象牙制品即为明证。由此可见,正是由于豫东的龙山先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大象,甚至可能驯服大象,他们才将这种超大型动物视为神灵加以崇拜,并创造出平粮台这样的象首纹以渲染和神化象神。《说文解字》记载:“豫,象之大者。”可知“豫”本义为体型巨大的象,尤其可能指被豫东龙山先民神化、无所不能的大象之神,平粮台象首纹正是这一神灵形象的体现。</p><p> “商周青铜器上的象首纹是一类颇具特色的纹饰,其中就有以象首为造型铸造铜鼎、甗或鬲的足部。”王青说,对照商周青铜器上的象首纹可知,这件陶钵上的象头纹应是原始的象首纹,为史前时期遗存的首次发现,它不仅表明豫东龙山先民已将大象作为神灵崇拜,也为商周象首纹找到了源头,同时为河南简称“豫”提供了确切的史前考古实物证据。</p><p> </p><p> 周口为 “何以华夏” 提供关键线索</p><p> ——访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中国考古学会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方辉</p><p> □记者 杜营营</p><p> 11月22日,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中国考古学会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方辉接受记者采访。他从考古发现、文献互证与多学科融合等角度,解读了周口地区在夏文化研究中的独特价值。</p><p> “考古不仅能证实文献记载,还能发掘出史书中缺失的文明细节。”方辉指出,淮阳所在的周口地处淮河上游北岸,是中原与东夷区域沟通的必经之路。“古代交通多依托河流与河谷,淮河正是天然的文明交流通道,这也使周口成为夏代‘夷夏东西’互动格局中的核心区域。”</p><p> 近年的考古发现为这一论断提供了有力支撑。方辉介绍,作为我国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粮仓城邑,时庄遗址与“太康县”这一以夏代国君命名的地名线索相结合,印证了周口在夏代历史中的重要性。“‘太康失国’‘少康复国’等夏代重大事件,其核心发生区域就在豫东周口与鲁西南济宁一带,这里曾是夏王朝与东夷族群联姻、会盟乃至冲突的重要舞台。”方辉说,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被提及的八里桥遗址实际位于豫西南方城县,属于夏代次级中心聚落,与周口的夏文化遗址群共同构成夏代重要遗存。</p><p> 谈及研究方法,方辉特别强调科技考古应与传统考古、文献研究紧密结合。科技考古不能仅停留在数据堆砌,而应围绕历史问题展开分析。对于周口地区的考古前景,他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平粮台、时庄等遗址,其价值仍在不断凸显。”他建议,豫鲁两省学者可以进一步加强合作,以多学科视角深入探索,未来必将在“何以华夏”的文明溯源中找到更多答案。 </p><p> </p><p> 有虞氏或成为周口历史文化挖掘的新方向</p><p> ——访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二里头夏文化研究院院长张立东</p><p> □记者 黄佳</p><p> 《尚书》的首篇为《虞书》。早在夏朝之前,华夏大地是否已形成文明与统治体系?11月22日,在2025夏文化论坛上,记者采访了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二里头夏文化研究院院长张立东。</p><p> 张立东表示,有历史学家提出,中国先秦时期存在虞、夏、商、周四个朝代。有虞氏作为中国上古时代的重要部落,在先秦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虞幕被视为有虞氏的开创者,虞舜继承部族首领之位后接受尧的禅让,这一禅让制度不仅体现了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更迭的民主传统,也成为后世政治文化所推崇的典范。虞舜所处的时代属于龙山文化时期,该文化作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类型,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鲜明的文化特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高度发展。</p><p> 平粮台古城遗址属于龙山文化晚期。从文化时空的对应关系来看,它与有虞氏所处的时代具有紧密联系。龙山文化晚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向文明过渡的关键阶段,平粮台古城遗址所呈现的布局规整、中轴对称的建筑格局以及完善的排水设施,均表明当时已具备较高的社会组织能力与技术水准。这些特征与有虞氏所代表的上古文明发展程度相吻合。</p><p> 张立东建议,当前关于有虞氏的研究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诸多争议。希望周口通过考古发掘、学术研讨等多种途径,进一步揭示有虞氏的历史真相,弥补学术研究的不足,为完善中国上古历史体系提供关键证据,提升周口在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影响力。</p><p> </p><p> 周口夏时期的考古发掘成果与待解之谜</p><p> ——访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靳松安</p><p> □记者 黄佳</p><p> 11月22日,在2025夏文化论坛上,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靳松安对周口近年来在夏时期的考古发掘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并就多个遗址及相关学术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p><p> 靳松安指出,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布局规整,呈方正形态且中轴对称,城内排水设施完备。研究已证实,平粮台至少是一处区域中心聚落;时庄遗址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粮仓城邑。平粮台与时庄是否存在隶属关系,仍需深入探究——时庄有可能是为支撑平粮台而设立的专用粮仓。此外,太康刘庄遗址也发现了城址,但规模相对较小。这些遗址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p><p> “平粮台古城遗址的晚期阶段处于夏代纪年范围内,但其是否属于夏文化,目前尚无定论。关于早期夏文化的界定,学界仍存争议。”靳松安表示,二里头作为夏代中晚期的代表性都城已获确认,然而夏代早期的文化归属众说纷纭,部分学者认为嵩山地区是早期夏文化的发源地,也有学者主张豫东的造律台文化才是早期夏文化。这一问题的解决,仍有赖于更多研究与实证。</p><p> 目前,淮阳在早期夏文化研究方面已开展诸多工作,但邻近的太康、商水、西华、郸城等县的调查仍需进一步加强。未来的考古工作应着力摸清龙山文化晚期遗址的数量与规模,明确这些遗址是否构成不同的聚落群,以及群内是否存在大小遗址的等级分化。</p><p> 靳松安强调,龙山晚期文化类型多样,究竟哪一种与夏文化的形成密切相关,目前尚不明确。尽管现阶段无法确认平粮台与夏文化存在必然联系,但若能将其研究透彻,鉴于其年代与夏文化相当,无疑将为夏文化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周口地区夏时期的考古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诸多谜题待解,未来研究前景广阔,任务亦十分艰巨。</p><p> </p><p> 周口是夏商文化互动的关键枢纽</p><p> ——访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侯卫东</p><p> □记者 杜营营</p><p> 11月22日,以“夷夏东西”考古学研究为主题的2025夏文化论坛在我市淮阳区召开。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授侯卫东,就豫东周口地区夏文化研究的核心价值与发展方向接受了记者采访。</p><p> “我的研究核心聚焦于夏商王朝更迭和文化更替这一热点问题,其中中原与东方夏商时期的文化互动课题,尤其关注周口、商丘一带的关键作用。”侯卫东认为,豫东地区是夏商时期中原与东方文化交流的“中间地带”。</p><p> 谈及周口夏文化研究的意义,侯卫东强调需放置于夏王朝整体时空格局中审视。他指出,周口淮阳朱丘寺遗址、太康刘庄遗址等已发现夏时期遗存,兼具中原夏文化与东夷文化风格。“这说明周口正处于夏文化与东方夷文化交流融合的关键节点,对厘清夏文化的东方边界至关重要。”侯卫东说。</p><p> 在他看来,周口更是中华礼制传承的重要桥梁。“山东博物馆‘礼出东方’的展览标题很有启发,我据此提出‘礼成中原’的观点。”侯卫东解释道,许多礼制的源头来自东方东夷文化,而礼制核心基因的最终形成则在中原,“周口正是从‘礼出东方’到‘礼成中原’的关键通道”。</p><p> 关于周口夏文化下一步研究方向,侯卫东建议以考古工作为核心,兼顾“点的突破”与“面的积累”。此外,他还强调应坚持多学科融合,通过人骨标本、随葬品组合等研究,厘清东方夷文化互动中的人群构成,是突破当前研究瓶颈的关键。侯卫东表示,“夷夏东西”议题涵盖夏商王朝与东方地区的关系,周口夏文化相关遗址的发掘已取得丰硕成果,此次论坛既是对周口考古地位的充分肯定,也将推动区域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p>
查看本期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