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查看本期全部内容
<div style='font-size: 22px!important;line-height: 34px!important;text-align: justify!important;color: #000!important'>夷夏交响处 文明探源时</div><div style='font-size: 16px!important;line-height: 28px!important;text-align: justify;color: #777!important;margin-top: 20px;'>—— 2025夏文化论坛硕果盈枝</div><div style='font-size: 14px!important;line-height: 22px!important;text-align: left!important;color: #777!important;margin-top: 20px;'>周口日报&nbsp&nbsp2025-11-24</div><div><img id='paperImg' style='max-width: 100%;height: auto' src='//img.founderfx.cn/epaper/202511/24/37ac27497e9c4396b6d95cab6100b531/1.jpg' alt='' class='page-img'/></div><div style='font-size: 14px!important;line-height: 22px!important;text-align: center!important;color: #777!important;'><img src='//img.founderfx.cn/epaper/202511/24/37ac27497e9c4396b6d95cab6100b531/01/dd9ce5430273d7d452749aa7f4bac8dd_s.jpg'style='display: block!important;margin: auto!important;max-width: 100%!important;'/></div><p> 11月22日,2025夏文化论坛在周口淮阳举行。图为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围绕淮阳朱丘寺遗址出土文物细节进行交流。记者 刘俊涛 王映 摄</p><p> □记者 邱一帆</p><p> 历史的浩瀚星河中,周口藏着夏代礼乐的千年回响。11月22日,“羲皇故都”淮阳群贤毕至、思想激荡。</p><p> 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周口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主办的2025夏文化论坛在周口淮阳隆重举行,来自多家高校、考古院所的专家学者怀揣对文明探源的热忱,齐聚这片承载着夏代文明密码的沃土。论坛以“‘夷夏东西’的考古学研究”为主题,聚焦文献记载、考古发现、科技考古等关键方向,用扎实的实证、深刻的思辨解码夏代文明。</p><p> 周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见证地,其考古学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多元特征。作为论坛举办地,周口已发现朱丘寺遗址、蒋台遗址等夏文化相关遗址146处,其鲜明的史前文化交流融合特征,让本次论坛成为一场扎根实证、碰撞智慧的学术盛宴。</p><p> </p><p> 考古新证:高精度解码夏代文明基因</p><p> “夏文化确立了中华文明礼乐制度的基本特质,是后世礼乐文化的根和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海涛铿锵有力的发言引发全场共鸣。他提出的“考古遗存生命史”的年代学研究方法,重点关注重要遗址自身的系列测年和关键遗存单位的测年,为夏王朝兴替提供了高精度的年代学证据,让现场学者眼前一亮。</p><p> 论坛上,河南本地考古新发现成为热议焦点。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王豪带来的方城八里桥遗址考古成果,揭开了夏王朝经略南土的神秘面纱。“这是豫南地区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二里头文化核心聚落,是夏人的南方屏障,更是矿产资源输送王都的安全保障。”王豪介绍,该遗址的聚落布局、文化面貌与二里头都邑高度一致,印证了早商“央地关系”的历史源头,为研究夏代疆域治理提供了关键实物证据。</p><p> 一个个考古发现,如同一片片散落的文明拼图,在专家学者的解读中逐渐完整。从聚落变迁到社会变革,从物质遗存到制度创新,夏文化“多元一体、连绵不断”的文明基因,通过扎实的考古实证得以生动诠释。</p><p> </p><p> 学术争鸣:多维度透视夷夏关系演进</p><p> “有夏一代,东西方之间的关系,就是一部夷夏交争和夷夏交胜的历史!”山东大学教授栾丰实的话语,点燃了论坛的学术争鸣热情。他提出,中国考古学已建立起新石器至早期青铜器时代的时空框架,形成了以五大文化区系为主干的多元一体结构,而“夷夏东西”正是这一演进过程中的关键阶段。</p><p> 夷夏关系的文献与考古互证,成为论坛讨论的核心议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袁广阔从楚简《容成氏》的记载切入,抛出令人深思的观点:“中原龙山文化圈的分布范围与《容成氏》所述九州范围大体相当,说明九州并非虚构,而是有坚实史实依据的。”</p><p> 新时代如何开展“古史重建”?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教授方辉给出了明确答案:“必须建立在考古与文献相结合的基础上,同时以科技考古为支撑,才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应有之义。”</p><p> 河南大学教授张立东则从语言视角提出新见:“夏朝的语言在中国语言发展史上留下了许多难以磨灭的痕迹。认真辨析词语的夏代渊源,对于探讨夏文化地位至关重要,考古研究也应该研究语言的变迁。”</p><p> 激烈的观点碰撞、深入的学术探讨,让“夷夏东西”的历史图景愈发清晰。专家和学者们从考古、文献、科技、语言等多个维度,层层剖析夷夏关系的演进脉络,为夏文化研究注入了新动力。</p><p> </p><p> 周口实践:实证文明起源多元路径</p><p> “太康刘庄遗址是太康境内发现和确认的第一座龙山时期城址,其城墙修筑、使用和废弃的年代已进入夏代早期纪年,为研究豫东地区龙山晚期小型城址的建筑技术、功能属性、聚落布局等提供了宝贵的考古资料。”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学者薛国帅所作的关于太康刘庄遗址考古的报告,将讨论焦点引向周口本地的夏文化遗存。</p><p> 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的研究成果,让现场学者对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有了更深认知。山东大学博士李景山提出:“平粮台是石制品消费型聚落的典型代表,其资源困境与应对策略,揭示了早期社会复杂化存在多元演进路径,并非只有资源垄断一条道路。”这一研究视角,为理解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提供了重要个案。</p><p>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侯彦峰对淮阳时庄遗址的动物遗存分析,同样颇具新意。“粮仓城内肉食消费以猪、牛为主,还发现了大量陆生贝类,说明遗址周围曾有静水或湿地,微环境温暖湿润。”侯彦峰透露,遗址中还发现了占卜活动的痕迹,这些细节为还原夏代先民的生产生活、精神世界提供了生动素材。</p><p> 不少参会专家表示,周口“夏代遗址群落”的形成,不仅丰富了夏文化研究的实物资料,也为夏文化传承弘扬提供了坚实基础。</p><p> 论坛落幕,但文明探源的脚步从未停歇。这场汇聚全国智慧的学术盛会,不仅展现了夏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搭建了交流互鉴的平台。论坛主办方负责人表示,周口作为夏文化研究的重要阵地,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持续深化考古发掘与研究阐释,让夏文化的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②19</p>
查看本期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