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font-size: 22px!important;line-height: 34px!important;text-align: justify!important;color: #000!important'>绘就文旅新蓝图 筑强发展新引擎</div><div style='font-size: 16px!important;line-height: 28px!important;text-align: justify;color: #777!important;margin-top: 20px;'>——来宾市“十四五”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综述</div><div style='font-size: 14px!important;line-height: 22px!important;text-align: left!important;color: #777!important;margin-top: 20px;'>来宾日报  □ 本报记者 韦海臣  2025-11-24</div><div><img id='paperImg' style='max-width: 100%;height: auto' src='//img.founderfx.cn/epaper/202511/24/4278fd75ddab4f70b4b15fb29577a422/1.jpg' alt='' class='page-img'/></div><p> 在大瑶山盘王界景区,传统爬山“累到抬不动脚”的印象被彻底打破,残疾人甚至可坐着轮椅“走”到山腰的云海平台,“无障碍爬山”从概念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舒适体验。这条融入全程无障碍设计的旅游步道,让景区一举斩获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全国山岳型无障碍示范景区”称号,更成功跻身2025年广西休闲农业避暑精品旅游线路。随着桂林至金秀、柳州至大瑶山盘王界景区旅游直通车的开通,这座焕新升级的景区彻底“破圈”,今年元旦到国庆假期累计接待游客41.52万人次,成为来宾市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p><p> “十四五”以来,来宾市锚定“世界壮瑶文化旅游目的地、西江生态旅游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战略定位,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融合为径,在基础设施完善、精品线路打造、产业业态创新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推动文旅产业实现从“单点突破”到“全域提质”的跨越式发展,成为驱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累计接待游客3767.94万人次,同比增长13.2%;实现游客花费339.31亿元,同比增长13.8%,旅游消费增速位居全区前列。</p><p> 业态融合破局</p><p> 激活产业新动能</p><p> 打破行业壁垒,创新践行“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是来宾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我市推动文化、工业、体育、康养、研学等多领域深度联姻,构建起多元化、特色化的旅游发展新格局。</p><p> 在“旅游+文化”领域,我市深耕本土文化根脉。兴宾区“千面蜂鼓万人舞”气势恢宏,金秀圣堂山杜鹃花文化旅游节声名远播,千年壮瑶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时代光彩。2025年5月圣堂山杜鹃花文化旅游节期间,6个总投资11.47亿元的文旅、瑶医药大健康项目集中签约,实现“以节招商、以商兴旅”良性循环。</p><p> “旅游+工业”让旧矿场焕发新生机。合山市将山水风光与工业遗产深度融合,精心打造合山国家矿山公园,成功获评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集工业研学、红色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景区。蒸汽火车穿梭其间,老矿井静静矗立,矿山公园已成为游客感受工业文明变迁的独特打卡地。</p><p> “旅游+体育”则以武宣七星湖体育综合体为核心,培育起特色鲜明的文体旅产业集聚区,各类赛事活动接连举办,吸引八方游客慕名而来。“旅游+康养”依托金秀大瑶山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推出融入瑶医药体验的精品线路,助力金秀创建国家级瑶医药生态保护区,让游客在青山绿水间享受康养之旅。</p><p> 乡村旅游成为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全市累计培育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5个、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1个、自治区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5个。三寨沟旅游风景区等乡村旅游项目各具特色,游客在田园风光中体验农耕乐趣、感受乡土文化,实现“以旅兴农、以农促旅”的双向赋能。</p><p> 精品线路串联</p><p> 打造全域旅游标杆</p><p> 立足丰富的文旅资源,我市科学规划线路布局,串联自然景观、文化遗产、乡村风情等核心节点,打造多条特色鲜明的精品旅游线路,让“诗和远方”触手可及。</p><p> “风情瑶山 古韵庄园”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这条线路串联起金秀大瑶山的原始生态风光与瑶族“度戒礼”等非遗文化体验,让游客深度感受盘王文化的深厚底蕴。</p><p> 历史文化线路独具魅力。忻城县作为“中国土司文化之乡”,土司衙署等古迹遗存完好,通过开展青年文旅推荐官实践活动,让千年土司文化在年轻群体中广泛传播。武宣县整合文庙、古村落等资源,与七星湖体育综合体联动,打造出“文化+体育+旅游”的特色线路,让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完美交融。</p><p> 生态康养线路则依托西江生态旅游带优势,串联象州温泉、金秀原始森林等优质资源,推出温泉养生、森林康养等主题产品。2025年,市城区政和步行街被列为广西十大“夜间烟火”特色街区,不断丰富夜间消费场景,成为市民游客休闲打卡的新选择。</p><p> 全域旅游线路网络的不断完善,让来宾市实现“处处是风景、时时可旅游、人人能参与”发展格局,全域旅游新标杆加速成型。</p><p> 项目建设提速</p><p> 夯实发展硬支撑</p><p> “十四五”期间,我市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文旅产业发展的“压舱石”,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要素保障等一系列举措,推动一批重大文旅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p><p> 招商引资持续发力。今年1—10月,我市重点推进的金秀瑶族自治县文化旅游综合服务区等10个广西文化旅游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3亿元;2025年,组团赴广东、贵州等地开展文旅招商推介,重点推进休闲街区及温泉度假项目合作,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p><p> 基础设施持续升级。2022年至2024年,全市筹措3039万元,用于“口袋公园”、市民舞台、盘古小剧场、高铁读书驿站等场所建设,城区旅游环境不断优化。金秀文化旅游综合服务区、忻城泮水庄苑大酒店等项目稳步推进,广西雅江(来宾)油茶小镇等在库项目得到重点服务,旅游接待能力显著提升。同时,景区连接线、乡村旅游公路互联互通,交通网络日益完善,让游客出行更加便捷高效。</p><p> 政策保障坚实有力。我市对自治区文旅产业重大项目实施专人负责机制,定期召开项目推进会,及时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通过政府专项债、文旅贷等金融支持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旅游业,推动项目加快建设。激励机制不断完善,2025年已下达第一批全域旅游奖励249.34万元,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p><p> 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创新打造来宾特色全民文旅推荐官模式,形成全员宣传营销态势。市级共举办20期培训班及实践活动,培养文旅推荐官3000多人次,文旅推荐官通过网络直播“村BA”“村晚”和非遗展演等活动近百场,观看量超400万人次;累计创作各类文旅推广作品近万条,相关话题在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平台总阅读量突破2.4亿次,全方位提升了来宾文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持续开展导游和乡村文旅人才培训,不断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