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查看本期全部内容
<div style='font-size: 16px!important;line-height: 28px!important;text-align: justify;color: #777!important;'>东莞汇聚顶尖大脑,共同探讨AI技术前沿、产业落地路径与东莞发展机遇</div><div style='font-size: 22px!important;line-height: 34px!important;text-align: justify!important;color: #000!important'>破解AI赋能制造的“最后一公里”</div><div style='font-size: 14px!important;line-height: 22px!important;text-align: left!important;color: #777!important;margin-top: 20px;'>东莞日报&nbsp&nbsp记者 周子怡&nbsp&nbsp2025-11-23</div><div><img id='paperImg' style='max-width: 100%;height: auto' src='//img.founderfx.cn/epaper/202511/23/0202ef00a232498bbecd819e9b7e315e/2.jpg' alt='' class='page-img'/></div><p> </p><p> </p><p> 本报讯 11月22日,作为2025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的重要环节,2025东莞AI人才面对面交流活动举办。本次活动由知名主持人许戈辉主持,汇聚了来自学术界与产业界的顶尖专家,共同探讨AI技术前沿、产业落地路径与东莞发展机遇,为东莞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注入强劲智力动能。</p><p> “我们现在进入到一个大模型、多模态的时代,”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香港创新研究院教授罗杰波在分享中回顾了人工智能从兴起到再兴的发展历程,重点剖析了多模态大模型、生成式AI与具身智能等前沿方向。他生动地比喻,“现在的AI,高考考个一本没问题!”在轻松氛围中,他也冷静指出AI尚存“幼稚病”:“它并没有对物理世界有一个完整的模型,会出现物理错误、逻辑不一致等问题。”谈到未来的突破方向,他以正在推进的具身智能医疗机器人项目为例,演示AI如何自动完成颈动脉超声检查并生成报告,展现出AI从数字理解走向物理操作的现实路径。</p><p> 赛事创始人、丰元资本创始合伙人朱会灿博士,围绕“人工智能在特定产业落地的合作模式探索”展开分享。他回顾了AI神经网络的发展简史,并以亲身开发的谷歌图片搜索为例,展现了AI能力的跃迁。</p><p> 他通过现场生成赛事LOGO,展现AI作为“超级助手”的能力:“每个人只要会描述,都可以成为设计师。”同时他也发出警示,AI已在替代部分初级开发工作,“30%到50%的代码由AI生成”。他将AI演进划分为“内容理解—内容生成—物理AI(智能体)”三阶段,提醒业界关注“数据中心电力瓶颈”等潜在风险,并介绍了在AI智能体、存内计算芯片、内容安全等前沿领域的投资布局。</p><p> 大湾区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创院院长程之申院士则立足本地视角,探讨“东莞打造AI+制造创新应用高地的机遇与挑战”,指出当前在数据、算力、算法及跨领域人才方面的核心痛点,为东莞系统规划了技术、产业与生态协同发展的实施路径。</p><p> 圆桌环节中,vivo高级技术总监、机器人实验室负责人邵浩直指产业核心难题:“AI可以帮你点咖啡,但没办法把咖啡端到你面前——这就是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鸿沟。”他强调,制约机器人发展的关键在于数据:“训练机器人的物理世界数据,成本高、信息密度低,如何让机器人‘看懂场景、听懂人话’是当前最大挑战。”</p><p> 该议题引发多位院士的共鸣。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新泽西理工学院教授周孟初从人机交互角度指出,需通过多场景数据训练建立人机信任机制;罗杰波院士则补充硬件层面的突破需求,强调“机器人需具备更精细的触感感知,须知人体非刚体,这些技术仍待成熟”。尽管时间有限,讨论却精准切中“AI+制造”从技术研发到规模落地的关键挑战,为东莞下一步布局提供重要参考。</p><p> 本次AI人才面对面活动,不仅展现了东莞作为制造业名城拥抱智能革命的开放姿态,也折射出城市“以赛引才、以才促产”的立体化聚才思路。值得一提的是,活动与2025松山湖·科技精英网球赛同期举行,通过“网球+科技+人才”的创新融合,以“小球转动大科技”的方式,将赛场活力转化为创新动力,进一步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p>
查看本期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