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style='font-size: 22px!important;line-height: 34px!important;text-align: justify!important;color: #000!important'>“炉前较真”淬炼匠心 火法工序筑牢质量根基</div><div style='font-size: 16px!important;line-height: 28px!important;text-align: justify;color: #777!important;margin-top: 20px;'>——金川镍钴镍冶炼厂老车间走出质量新路径</div><div style='font-size: 14px!important;line-height: 22px!important;text-align: left!important;color: #777!important;margin-top: 20px;'>甘肃工人报  2025-09-18</div><div><img id='paperImg' style='max-width: 100%;height: auto' src='//img.founderfx.cn/epaper/202509/18/571c2475571940829958eb9843e6ff71/2.jpg' alt='' class='page-img'/></div><p>□本报全媒体记者 胡江 通讯员 张永恒 李文斌</p><p>“炉温差10度,都可能影响最终排放和产品质量。”在金川镍钴镍冶炼厂顶吹车间控制室,资深操作员丁瑞萍正带着新徒弟陈思丹紧盯中控屏幕上的顶吹炉主喷枪,指尖在操作面板上精准微调,将炉温误差控制在极小范围。</p><p>作为抓产品质量的关键实践阵地,这座承载着数十年冶炼历史的火法老车间,以“传承炉前匠心、筑牢质量防线”为核心,通过师徒传艺、隐患攻坚、制度升级三维发力,让“每一炉熔体都达标,每一块镍锍都合格”的理念深植火法工序全链条,在老车间里蹚出了一条质量提升的新路子。</p><p>师徒带教:让“肉眼辨质”绝活接上“新血脉”</p><p>顶吹炉车间延续17年的“师徒带教”老规矩,在今年被赋予了更鲜活的内涵——新员工入职第一课,不是学理论,而是跟着老师傅守在炉口学“看火辨质”这门“无仪器检测”的绝活。</p><p>“你看这炉口跳动的火焰,浅橘色是最佳状态,反应充分且镍损失最小;要是偏红,说明温度偏低,得及时调大风量。”转炉炉口旁,有着15年经验的老技师杨兴林半蹲在防护屏后,指着炉内腾起的火焰给徒弟讲解。为了让这门依赖经验的绝活更易传承,车间将10余名老技师的“看火、调枪、取样”经验提炼成朗朗上口的《火法操作质量口诀》,贴在每个操作岗的控制台旁:看火焰,辨颜色,浅橘为优红为险;调风量,稳温度,误差不超5度线。</p><p>“以前总以为质量是检测出来的,现在才明白,真正的质量是从操作台上‘炼’出来的。”担任炉长刚半年的党国军,如今已能通过火焰的细微变化预判炉况,他的操作记录连续三周实现“零偏差”。目前,车间8组“师徒质量对子”已累计培养12名“青年质量能手”,让老车间的质量匠心在新一辈手中焕发新生。</p><p>隐患攻坚:用钉钉子精神破解质量堵点</p><p>火法冶炼,差之毫厘便可能谬以千里。“小隐患拖成大问题,是质量提升的最大拦路虎。”今年,顶吹炉车间组建3支“炉前质量攻关组”,瞄准生产中的“卡脖子”难题靶向发力,其中“降低转炉渣渣含钴”攻关组的故事,成了全车间学习的质量范本。</p><p>“转炉出渣时,总有少量镍锍随废渣流失,单次看似不多,一年下来就是不小的损失。”攻关组组长杨兴林带着5名组员,连续一周24小时轮班守在转炉旁,记录120组温度、角度、流速数据,反复试验出渣参数。为验证“低温慢出”方案的可行性,组员们从凌晨2点到清晨6点紧盯炉口,全程拍摄渣流状态,最终摸索出“转炉出渣三步骤”:先将温度精准控制在1250℃,再调整炉体角度至30度,最后缓慢转动炉口防止残留。</p><p>这套方案实施后,转炉渣含钴量显著下降。更关键的是,攻关组将操作流程拍成《转炉质量操作规范》短视频,在车间钉钉群推广,还组织“现场教学会”让全员上手实操。如今,“遇到问题不绕道、解决问题不放手”的较真精神,已从攻关组延伸到每个岗位,形成“全员找隐患、合力抓质量”的氛围。</p><p>制度护航:以“零容忍”态度守住质量红线</p><p>“火法工序的质量,容不得半点‘差不多’。”在顶吹炉车间的质量办公室里,一本《火法工序质量追溯台账》记录着每炉镍锍的“全生命周期”——操作人员、温度数据、检测结果、吹炼次数等信息一目了然。今年,车间升级“质量双签制”,要求每炉镍锍出炉前,操作人员先自检签字,质量员再复检确认,双重把关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p><p>“一旦发现问题,不仅要追责任人,更要查‘是操作失误还是标准不清’。”车间质量管理员介绍,所有质量问题都会形成《整改报告》,在“质量曝光栏”公示,倒逼全员绷紧质量弦。</p><p>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该车间镍锍品位达标率稳步提升。“火法车间的炉温有上千度,但我们对质量的要求永远是‘零偏差’。”车间主任何强说,下一步将把“炉前较真”的质量文化固化为长效机制,让老车间的质量新路径越走越宽,让每一块镍产品都带着火法工人的匠心温度,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核心燃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