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查看本期全部内容
<div style='font-size: 22px!important;line-height: 34px!important;text-align: justify!important;color: #000!important'>科学抵制“烟卡”游戏 守护学生健康成长</div><div style='font-size: 14px!important;line-height: 22px!important;text-align: left!important;color: #777!important;margin-top: 20px;'>普洱日报&nbsp&nbsp臧灵 于飞 吕禾&nbsp&nbsp2024-06-12</div><div><img id='paperImg' style='max-width: 100%;height: auto' src='//img.founderfx.cn/epaper/202408/09/25db15f639f04dd59b9d4f09a6562dff/4.jpg' alt='' class='page-img'/></div><div style='font-size: 14px!important;line-height: 22px!important;text-align: center!important;color: #777!important;'><img src='//img.founderfx.cn/epaper/202408/09/25db15f639f04dd59b9d4f09a6562dff/03/pim6C22_s.jpg'style='display: block!important;margin: auto!important;max-width: 100%!important;'/></div><p>(记者 李晓琪 绘)</p><p>▱记者 臧灵 于飞 吕禾</p><p>近一段时间,拍“烟卡”成了小学生的“新宠”游戏,并在社交平台引发广泛热议。</p><p>将烟盒盖压扁,折叠成长方形,就是一张“烟卡”。“烟卡”花色丰富,玩法较为简单。除了比拼收集到的种类多少,还有一种玩法是将“烟卡”放在地上,轮流用手掌拍击,谁先将“烟卡”拍翻面就算谁赢。</p><p>近日,普洱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走访了部分师生及家长,对该现象进行了跟踪调查,了解大众对“烟卡”的看法和态度,并让社会各界人士对“烟卡”提出意见和建议。</p><p> </p><p>调查 “烟卡”成部分小学生“新宠”</p><p>据《中国青年报》刊登的《部分小学生沉迷“烟卡”需警惕》一文指出,2024年春季学期,不少学生迷上了拍“烟卡”游戏。下课、放学后,教室后门、操场跑道甚至马路两旁,三五成群的孩子掏出花花绿绿的“烟卡”,蹲坐或趴在地上,竞相出牌。有的学生上课都在偷偷叠“烟卡”,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回味拍“烟卡”游戏,揣摩怎样胜算更大。在一些学生中间,拍“烟卡”已脱离游戏层面,正在升级为“赌博”。大家先押注,输的同学要把相应数量“烟卡”给赢的一方,也可以直接给现金或其他物品。</p><p>连日来,记者走访了普洱中心城区的部分小学,对学生玩“烟卡”现状进行了调查。</p><p>调查中,记者并没有看到学生放学后聚集玩“烟卡”的现象,只是不时听到有孩子讨论“烟卡”,比如“你有多少张了”“我有什么样子的烟卡”等。</p><p>有家长告诉记者,由于各学校的引导,现在孩子上下学时在校园周围玩“烟卡”的少了。孩子的“烟卡”来源渠道大致有以下几种:家里大人抽完烟的空烟盒、从垃圾桶找出来的空烟盒、捡来的烟盒,少数部分是从校园周边文具店和小卖店购买的。</p><p>记者在校园周边发现有售卖“烟卡”的店铺,“烟卡”的价格从几毛钱到数十元不等。</p><p>此外,记者在网购平台输入“烟卡”二字,立刻出现销售“烟卡”的商家,数量还很多。有的网店标有“烟卡界稀有卡”,有的标有“本店只有真烟卡”,有的标有“烟卡按箱卖,1箱几百张”,有的承诺保证没有装过烟,没有烟味……“烟卡”根据顾客所需数量的不同,价格不同,从几块钱到数百元不等。</p><p> </p><p>主张 对“烟卡”游戏说不</p><p>“需警惕‘烟卡’游戏的原因在于其潜在的诱导性和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危害。此外,对‘烟卡’的痴迷会导致孩子们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卡片的收集、整理、交易等活动中,分散对学习的专注力,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思茅区第三小学教师姜瑶告诉记者,“烟卡”上印有各种香烟的品牌和图案,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可能会对香烟产生好奇,进而对吸烟产生兴趣。珍藏版卡片还可能会诱发孩子的攀比行为,进一步演变成带有赌博性质的活动。</p><p>思茅区第七小学教师付枝怡不赞同学生玩“烟卡”,她说,有些孩子为了得到“烟卡”,到处去捡烟壳,甚至去翻垃圾桶,此行为既危险又不卫生。有些沉迷过深的同学,在上课时低头数“烟卡”,影响了学习。</p><p>“应该引起全社会重视,禁止小学生玩‘烟卡’游戏。”家长刘梓勋认为,玩“烟卡”会诱导小学生产生赌博心理。“烟卡”的等级是按烟盒质量来排名的,烟壳最好的人就拥有最先拍卡的权利,接着按照排名依次拍卡。在拍的过程中,拥有好“烟卡”的人就想一直赢,拥有一般“烟卡”的人就想以小博大赢得好“烟卡”,这是典型的赌博心理。在游戏中,小学生会因为输赢产生矛盾,破坏同学或朋友之间的关系,甚至会引发争吵或者打架等矛盾。学校、老师、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并给学生们讲清楚“烟卡”的危害,引导他们放弃这种游戏。</p><p>“前不久,因为班级里的许多学生开始玩“烟卡”,我的儿子就去围观,还会找家里摆放的香烟,甚至还能说出好多种香烟的牌子。除了担心他在学校玩,扰乱课堂秩序外,还担心他会模仿大人学抽烟。所幸班主任发现了这个现象,及时严厉制止了。”家长郑璐说。</p><p> </p><p>呼吁 家校联合 正确引导</p><p>5月26日,思茅区教体局就“烟卡”游戏的危害性发布了致家长的一封信,详细列举了“烟卡”游戏的有形危害和无形危害,提醒家长监管好孩子。</p><p>信中指出,“烟卡”游戏表面上是一种以虚拟卡片交易为基础的游戏,玩家通过进行卡片收集、博弈交换和出售等操作来提高自己的等级和能力,但对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们来讲,“烟卡”游戏中充斥着的争强好胜心理、攀比心理、跟风心理,容易过度放大膨胀,甚至会让一些孩子沉迷上瘾,过度消费。呼吁倡导家长对孩子进行有效监管,防止孩子沉迷“烟卡”游戏,并精心规划与孩子共处的闲暇时光,带着孩子一起参加有益活动,陪伴孩子健康成长。</p><p>其实,去年有萝卜刀,今年有小“烟卡”,追溯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拍纸包、弹玻璃弹珠、抓石子等游戏也曾盛极一时,给一代代人留下了难忘的童年回忆。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小学生之间总会有新的游戏出现,在“烟卡”之外,收集其他卡牌等游戏,也都在小学生群体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烟卡”到底能不能玩,家长和学校该如何介入?记者也走访了教育界人士及家长,听听他们的观点和建议。</p><p>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教体局教育督导室副主任郭义才认为,“烟卡”游戏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分散学习注意力。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孩子充分认识到“烟卡”游戏的危害性和不良影响。学校应禁止“烟卡”进入校园,防止学生在校园里玩“烟卡”游戏,要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要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制定教育方案,及时发现并制止孩子玩“烟卡”游戏。要加大执法力度,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从源头上切断“烟卡”游戏制作材料的来源。</p><p>“需要警惕‘烟卡’游戏诱导孩子吸烟,威胁身体健康。”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教体局学校安全教育股负责人徐绍东表示,家长和学校要对孩子加强教育引导,增强他们对此类游戏的警觉性和抵抗力。要严格监管“烟卡”来源,避免孩子为了获取“烟卡”出现不良行为。学校可加强与周边商家的沟通合作,禁止商家向学生出售“烟卡”或参与相关游戏。要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要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向孩子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p><p>思茅区第七小学教师李研萍说,针对近期部分孩子沉迷“烟卡”游戏,到处寻觅收集烟卡、同学间攀比谁的烟卡多、有空余时间就只顾着玩“烟卡”游戏,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的现象,呼吁广大家长和学校共同监管,做好引导陪伴,让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充满趣味,引导每一位孩子健康成长。</p><p>“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可以接触小伙伴和大自然,这是电子产品无法代替的。任何一件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都是双面的。针对‘烟卡’游戏,我们要引导孩子体验游戏的乐趣,观察事物的现象。和孩子进行探讨,是什么原因带来的风,风又是如何把‘烟卡’吹翻的,引导孩子观察生活,而不是一味地盯着‘烟卡’不放。”家长杨旭说。</p><p>“其实这只是个游戏而已,只要引导好孩子,让孩子体会玩的过程、乐趣,这个游戏还是可以玩的。”家长杨宏表示,“烟卡”游戏其实和80后小时候玩的拍纸牌、拍火柴牌很相似,只不过那时候是用旧报纸、旧书本、火柴盒做成的,现在孩子玩的“烟卡”是从烟盒上剪下来的。当游戏与烟有了关联,就引起了家长和老师的高度警惕,就怕孩子染上不良习惯。</p><p> </p><p>记者手记</p><p>“烟卡”游戏与70后、80后、90后小时候玩的拍纸包、弹玻璃弹珠、抓石子等游戏类似,但由于该游戏与“烟”产生了联系,加之对心智不成熟的孩子们来讲,“烟卡”游戏的争强好胜心理容易过度放大,从而可能滋生出一些孩子沉迷上瘾、跑偏变味等问题。因此,为了防止孩子们沉迷“烟卡”游戏,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加强合作沟通,一方面,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孩子玩健康的游戏。另一方面,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聆听孩子的声音,科学引导,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p>
查看本期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