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查看本期全部内容
<div style='font-size: 22px!important;line-height: 34px!important;text-align: justify!important;color: #000!important'>天水行</div><div style='font-size: 14px!important;line-height: 22px!important;text-align: left!important;color: #777!important;margin-top: 20px;'>宜宾日报&nbsp&nbsp2024-07-06</div><div><img id='paperImg' style='max-width: 100%;height: auto' src='//img.founderfx.cn/epaper/202407/06/0f148fc6e7d94e4a855896d1e49c69f7/3.jpg' alt='' class='page-img'/></div><p> □郑友贵</p><p> “时间太慢,天水在召唤;不论新朋与故交,文学就是我们的缘。”这是我因小作散文集《一路行走》获奖,将参加甘肃天水市“第二届东方国际散文奖暨全国散文作家金秋笔会”,乘兴而写的“顺口溜”。</p><p> 天水,位于甘南、渭河上游,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充满诱惑。更令我向往的是,久居川南一隅的我,就将见到平常只见其名其文不见真人的文朋诗友啦!</p><p> 金秋十月,阳光明媚和煦。我刚跨进“天水迎宾馆”大厅:“你是四川郑友贵老师吧?”一个儒雅结实的汉子满脸笑容热情问道。“您就是《东方散文》憨仲总编吧!”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p><p> 在我大脑储存的有限知识中,觉得大西北的天水,一定是荒漠的。参加“全国散文作家走进天水”两天采访,彻底颠覆了我对她的种种设想。</p><p> 天水,“陇上江南”。且不说那大红甜香的苹果,不说那闻名中外的麦积山石窟,单说眼前的国槐树,随便一棵都有七八百年了。伏羲庙的一棵国槐树,树龄已达1200年,千年前苏东坡写词泼墨的时候,它早已郁郁葱葱。我第一次知道,这里是秦人的发祥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几百年的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就在此境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县:冀县。更奇的是天水“大地湾”遗址考古新发现,中华民族文化史由5000年向前推进到8000年。</p><p>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时光穿越,我仿佛看见一对青年男女,真的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和《秦风》中走来,就在眼前这渭水岸、芦苇丛……</p><p> 我才知道,这里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女娲故里,还走出了“飞将军”李广、蜀国名将姜维、前秦皇帝苻坚、唐太宗李世民、大诗人李白,诗圣杜甫在天水写出《发秦州》(天水古称上邽、秦州)等117首诗篇。我们哪里是在“采访”,完全是在“寻根”啊!</p><p> 短短的三天之行,天水文友的气质,让我别有一种感觉:豪爽热情、多才多艺。李茏、闫武装、刘亚丽、郭伯林、郭永锋……是的,他们既是作家、诗人,琴棋书画皆擅长,有的担当颁奖嘉宾或者作家文艺晚会主持,有的兼职采访“导游”,对我们好奇不断的询问,仔细、耐心、热情,只想把他们热爱的家乡厚重的历史文化,让全国各地作家们了解得多些、再多一些……</p><p> 在天水,我亲身感受了文化和文学的力量和魅力。</p><p> 憨仲先生,这位被誉为“山东保尔”的汉子,让我见证了他的毅力、深厚涵养——壮年时突遭疾病,从死亡线上挣回人间的学者型作家,大气、幽默、包容,自然地吸引着作家们。两天的满负荷采访,他拄着一根不离身的拐杖,从没掉队。我这才明白憨仲先生为什么能走过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十年磨一剑,出版了引起学术界和文学界关注好评的洋洋三百万字的《泱泱齐风》等三部大作,为什么能创办《东方散文》,每年举办全国性散文笔会、繁荣散文创作。</p><p> 郝秀琴、曾明了、凌鼎年、李婷、杨玉泰、李苦、刘方计、张开生、李红娅、郭永锋、程敏、闫武装、韩灿然、江长源、王槐菊……笔会的作家,有的来自繁华城市,有的来自偏远乡村,但作家们没有谁去问别人是干啥职业的,有的只是文学交流讨论、热情鼓励、诚恳建议——让我感受到文学的温暖、文学的美好!</p><p> 天水行,让我仿佛看到了文学的亮光。有文友曾问:现在还有真正的文学吗?我先是一惊,马上自然联想到十多年前,也曾有“诗歌已死了”的热烈讨论。事实是诗歌没有死,而且还热闹起来了。各种诗歌征文、评奖和诗报、诗刊层出不穷,诗集出版也不少,不少报刊开辟诗歌专栏。来势迅猛的微刊上,诗作更是百花齐放。诗歌、诗人并没有死,而是一派兴旺。</p><p> 我深信:文学不会死,将永远存在。死的只是垃圾之作枯竭的心灵,死的是那些远离了生命律动和对梦想对美好的追寻。艺术佳作,那些真善美的,深刻反映社会人生、心路历程、矛盾、纠葛、追寻的佳作绝对不会死。每个时代的作品,都是泥沙俱下,都有上中下甚至粗鄙之作。大浪淘沙,疾风劲草,在时间长河里,留下的一定是打动人心、产生共鸣、引人思考的艺术精品。尤其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大众心理急剧变革的时代,需要也是更可能产生好作品的时代,如当年《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尘埃落定》等作品的诞生一样。中国有如此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光荣传统,有众多才华不凡的作家诗人,有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只要潜入生活,充实学养,细心研读中外经典,积蓄能量,辛勤耕耘,说不定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就有惊人佳作呈现在眼前呢。</p><p> 从《诗经》到屈原的《离骚》,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经典小说,以及近现代艺术佳作,可以看出,文学不会死。因为你我都有梦,都有喜怒哀乐,都在一生求索、寻找诗与远方;因为我们都行走在追梦路上。文学之光,将永不熄灭。</p>
查看本期全部内容